设计心理学作为艺术设计课程,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伴随社会的发展,设计的目的越来越亲近于满足不同群体特征人的各种需求。由于群体特征不同,需求内涵不同,作为一一门交叉学科,设计心理学涵盖了心理学、生理学、美学、人体工程学、艺术学及数据信息学等多学科知识。这些学科知识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既体现了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也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共同融合成设计心理学这门课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艺术设计的要求越来越细分化和自我实现化,就如诺曼在其《设计心理学》中所说的:未来的设计师面对技术高度发达的机器化世界,要提供丰富、有内涵和自然的信号;要具有可预测性;要能够提供一个好的概念模式; 要输出易于被了解;要让使用者持续知悉状况,但不引起反感;要利用自然映射,使互动清楚有效。因此,现代设计心理学不仅要掌握设计过程中事物呈现在人的不同感官上所体现的心理变化,而且要去了解面对未来艺术设计,要有怎样适合的设计思维形式。因此,本书在陈述设计心理学的来源及运用之外,将设计思维与设计心理的关系加入内容中,尝试在研究设计心理学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一条研究新途径。
刘瑛
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学系艺术人类学博士,副教授。四川省绵阳师范学院美术及艺术设计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相关教学工作,通过设计学、 心理学、人类学、哲学交叉学科对艺术设计心理学进行研究。
苏力健
1985年生,江苏南京人,设计艺术学硕士,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访问学者,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讲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工艺美术师。
2013年获“中国之星” 设计艺术大奖品牌形象优秀奖; 2014 年获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15年获“江苏之星” 艺术设计大赛铜奖、 “中国之星 ”招贴设计类入围奖; 2016 获温州国际设计双年展银奖;2017年获“江苏之星” 设计艺术大赛金奖; 2019 年获国际商业美术艺术设计大赛铜奖。2014 年1月- -2018 年5月设计与绘画作品版权登记共72份。
从教以来,指导大学生共 40余人获国家级、省级设计等奖项。先后主持 、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课题10余项。2016 年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 课题一项; 2018年主持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一项。参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一项;参 与2016年度中国残联研究课题一项。参与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两项。在核心及省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第一章 设计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设计心理学的内涵/001 一、设计心理学的研究状况/001 二、设计心理学概念的变化/005 第二节 设计与艺术设计/011 一、艺术的起源与设计的发生/011 二、艺术与艺术家/013 第三节 设计心理学的意义/013 一、设计与心理学的融合/013 二、心理学对于设计的现实意义/015 第二章 设计的视觉生产:艺术设计的心理学呈现 第一节 艺术设计的概念及范畴/019 一、艺术设计与现代产品/019 二、设计的范畴与人们的需求/021 第二节 心理学在艺术设计史中的意义/023 一、心理学与设计思维/023 二、艺术设计的心理学意义/026 第三节 艺术设计与心理学/027 一、从心理学的观点理解艺术设计经验与现象/027 二、心理学方法论在艺术设计上的应用/029 第三章 设计心理学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第一节 感觉与认知在设计中的运用/034 一、人的不同认知对于设计的影响/034 二、辨认与识别的设计理论/038 三、记忆对于设计的影响/039 第二节 感觉信息的构建/044 一、五感的领域/045 二、知觉与错觉/053 第三节 情感化设计/061 一、设计元素的情感化/061 二、设计内容的情感表述/064 第四章 心理学所构筑的设计思维 第一节 设计思维的内涵及意义/067 一、设计思维的内涵/067 二、设计思维的意义/073 第二节 设计思维与问题解决/076 一、设计思维与隐喻/078 二、群体的不同特征所带来的换位审美/079 三、以用户为中心的换位审美/081 第三节 以创新为驱动的设计思维/084 一、生活中的想象思维/084 二、服务于生活中的逆向思维/087 三、创新生活的仿生思维/088 四、文字与图案所推演的符号系统/090 结语/093 参考文献/094 |